2019年,有1.3万名大学生涌入海宁。
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背后是什么?是人才工作的做深做透,是人才“磁场效应”的进一步凸显。
特别是在大学生引留上,成绩令人欣喜。1.3万名引进大学生中,非本地生源大学生占引进总数的70%以上、90后大学生占引进总数的70%以上;企事业单位引进的大学生数量约占引进总数的80%、企业引进的硕博高层次人才约占硕博人才引进总数的80%。
“抢到高素质的年轻人,也就抢到了城市的未来。”在海宁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这句话被一步步证实。
近年来,海宁坚定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全力保障人才专项投入,着力打造人才发展生态最优市。一项项举措,引领人才集聚;一项项成果,激活人才春水。
一张成绩单十分亮眼:2019年,全市财政人才工作投入3.52亿元,占市本级公共财政收入比例达到3.51%;全年新引进合作顶尖人才8人,新增国家级高端人才25人,新增省级高端人才21人,入选“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项目31个;新增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博士后工作站2家、授牌1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56家、累计772家,列嘉兴首位;浙大国际联合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半导体应用技术研究所正式成立。
改革引领 抓统筹建机制
人才二字,寥寥五笔,却是一座城市的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动力之源。对于发展中的海宁来说,没有哪个时候比现在更加求贤若渴。
谋划发展优先谋划人才发展!这么多大学生的涌入、“211”目标的顺利达成说明,海宁走对了。
2017年,出台《中共海宁市委、海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建设人才集聚新高地的若干意见》,被誉为海宁史上力度最大的人才政策。2018年,出台 《关于促进大学生来海宁创业创新的若干意见》,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海宁就业创业。2019年,谋划“人才新政2.0”版本,把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和人才生态建设作为重要内容。
以机制政策促活力,仅仅是海宁牢牢把握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生动实践之一。
2019年,海宁首次实施“英才聚潮城”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计划,“招贤榜”发布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吸引近3000名高层次人才报名,其中不乏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高校毕业生。
“海宁的人才引进政策,综合看是非常具有诚意的,一个地方对人才引进重视,说明它的经济很活跃,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面谈面试现场,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的罗凯道出了在场高层次人才选择海宁的原因。
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此外,海宁还注重系统推进,分层分类服务,建设相互衔接、梯次配备的人才队伍。
2019年,实施民营企业家人才成长助力工程,注重高技能、专技人才培养,启动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新增技能人才3157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50人。加强“海宁园丁”培养,虹越花卉等5家公司成功创建省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世界花园大会永久落户长安花卉小镇。开设城乡社区社会工作领军人才班,1人入选全国百名社工人物,新增全国持证社工497人,持证总数达3269人,列嘉兴首位。
以赛引才 抓项目促联姻
2019年的夏天,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国际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器件与装备专业赛在海宁举行,这是国内半导体领域级别最高、参赛项目最多、规模最大的创新创业赛事。
其实,早在2017年,海宁就将泛半导体产业作为培育重点,主攻集成电路关键装备和材料领域两个方向,并延伸培育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核心产业,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
“泛半导体产业被誉为世纪黄金产业,也是当前海宁正着力开拓的新‘蓝海’。”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举办比赛,可以吸引半导体产业领域专家来海宁创新创业,进一步扩充区域产业链条,支撑海宁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人才聚合创新和产业生态建设。
举办此次赛事,海宁收获颇丰。12个获奖项目中,“无线充电系统项目”“磁悬浮输送模块项目”等多个优秀项目与海宁各大半导体产业平台签约。
近年来,海宁牢牢把握“资智”对接这个重点,加大以赛引才力度,深化“民资+海智”人才引育模式。
过去一年,举办浙大校友创业大赛总决赛等10场赛事活动,评选产生优质人才项目81个,已落地35个。全年累计参与各类赛事活动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超过1100人次,各类金融投资机构、本地企业650余家次,储备了一大批优质人才项目。
那么,如何实现资金注入与人才配备的落地?
海宁以搭建一座资智对接的“桥”作为入口。积极组织企业赴各地参加人才交流、项目路演、引才考察等活动,促进资智有效嫁接,8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成功与企业达成入职意向。
同时,瞄准产业链核心补强人才链,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与我市企业双向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100余次,技术交易总额达5亿元。
抓住机遇 优平台兴产业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区位优势进一步放大,“融杭接沪”的独特地理位置让大学生们大呼“不是杭州、就在杭州”。
棋落关键处,抢得制高点。“走,到海宁去”“回到家乡海宁去”成为新风尚,海宁正成为全球人才竞相创新创业的沃土。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下,海宁有什么吸引着他们?仅仅是地理优势吗?不。
悄然间,一批发展路径清晰的新兴产业迅速起势!尤其是在半导体产业,百亿项目、重大项目相继落地,为各类高端人才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比如奕斯伟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基地,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引进了92名硕博高层次人才。
其中,我们也可以看见海宁在平台建设上做出的努力。
——导入高校院所平台。深化与浙江大学全面战略合作,高起点谋划浙大国际联合创新中心和国际科创城。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中科院半导体所海宁先进半导体与智能技术研究院“先进半导体封装测试示范产线”正式启用,中科院微电所海宁集成电路与先进制造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
——建设科创孵化平台。以鹃湖国际科技城为重点,加快推进科创中心马桥分中心建设,着力打造G60科创走廊人才高地,构建“公共技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孵化创业中心+企业研发平台”的多层次创新生态圈。新增省级众创空间4家、省级星创天地1家。海宁皮革时尚产业、家纺产业两个创新服务综合体成功列入省级创建名单。
——拓展域外飞地平台。沪杭“人才飞地”首批10个项目入驻,新建的两个“飞地”即将投入使用,深圳“飞地”达成协议。聘任海外引才大使,优化海外孵化器运营模式,政企联合打造墨尔本、硅谷两个创新中心,组织3场海外学子路演活动,实地考察海宁创业创新环境。
保障服务 解难题优生态
如何关怀人才?墨子云:富之、贵之、敬之、誉之。从资金支持到平台建设,从“店小二”精神到“保姆式”服务,海宁在为人才贴心服务的道路上做出大量探索,着力打造人才“后一生态”。
上个月,海宁校地合作“海纳郡”国际人才社区项目举行开工典礼和奠基仪式。这是海宁和浙江大学战略合作的新平台,更是海宁深化校地合作,融入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建成后,其优美的居住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接轨国际的生活配套,将让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人才,都能在此找到认同感、归属感、成就感。
是了,海宁就是无数追梦人的摇篮,让他们身心俱安。这份“安全感”不仅源于一个温馨的港湾,还源于贴心的服务。
引进一人,服务一家。海宁充分发挥“红船服务”海宁联盟作用,全面推行“人才绿卡”,组织开展优秀人才健康体检和疗休养活动。同时,延伸服务人才家庭,协助了17名人才子女就学,3名家属就业。
落地一个,服务一生。海宁加强人才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上线中小企业娘家人公共服务平台,明确“一企业一专员”,协助解决人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场地、资金、市场等困难。
构建一池,服务一批。海宁探索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互补的科技金融“风险池”,设立“潮城人才创业贷”,首笔贷款成功拨付。帮助纳鼎光电等数十家企业对接金融机构,佳海新材料等5家领军人才企业获得科技金融支持,全年拨付各类人才奖励资金1.55亿元。
而这,也是大学生们选择海宁的原因之一,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看到了未来。
未来,海宁将与更多人才并肩起航,让千千万万的青年学子慕名而来,在潮城求学、创业、扎根,让各类人才“来了海宁就不想走”“来了海宁就是海宁人”!